根据交管部门不久前公布的一个数字,北京每天新增民用轿车超过1000辆,在中关村等地区的十字路口,行人和车辆擦肩而过的情况比比皆是,红绿灯转换的一下尤甚,红灯未灭车辆已经挣扎向前,行人被迫小跑。“车不让人”似乎已经司空见惯,“二环十三郎”似乎成了新偶像,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。
“车不让人”看起来,是道路交通状况和车辆发展的一个矛盾,其实包涵着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,近邻俄罗斯的一些地方,城市基本设施比北京落后很多,但在行人准备横过马路的时候,开车的司机在三、五十米的地方就会明显减速,让行人放心的安全通过马路。在红绿灯处,更是优先让行人过,司机再发动车辆。因为,这是一种心理暗示,开车的人处在优势地位,要让一下没有开车的人。
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,行人在大街上悠闲散步的时间越来越少,堵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,在红绿灯处不少车子都会尝试在绿灯即将亮起之前就挪个10公分8公分的,其实已经启动了车辆,这一下子对车辆拥堵并无帮助,但是会让疾行的行人增加不安全感和焦虑感。尤其一些开着奔驰、宝马的车辆这样的做的话,很容易遭到愤恨。
和赛车圈的大哥级车手郭海生曾有一次聊天,他透露自己在大街上开车,绝不会超过60迈,即便上高速路也就是80迈,因为“民用车比赛车危险的多”。F1车手巴里切罗也诙谐的说过:“上海的出租司机驾驶水平非常高超”。
最近几年,国内的赛车推广工作方兴未艾,在宣扬赛车的高端、时尚的同时,也听到一些人在抱怨政府支持的力度有限,这里也要拜托从业者静一下心来,从“车不让人”的现状出发,如何帮助政府交管部门,做一些安全驾驶和文明行车方面的宣传普及,如何改善“飙车”和“炫富”的形象;虽然很多车手以前就是“十三郎”,但如何杜绝鼓吹“二环十三郎”?这对赛车运动发展,应该利大于弊。
在全国拉力赛中,很多当地百姓为了保证比赛路段的安全,基本实行的是“坚壁清野”,在赛车手通过发车台,佩带鲜花接受欢呼的时候,有一个细节也值得一提:
咳速停车手马丁本来在开阳路段有望拿一下冠军,但是在下午最后2个赛段的发挥失常,下来后他主动和车队经理道歉,原因是他在比赛中撞死了一只狗,心理感到很难过为此影响了比赛,车队也理解了他---这不禁让人想到个别国内车手,撞死老百姓的鸡、狗之后,是否还想下车拖回煮了吃呢?个别港、澳车手是否也能含蓄的表达一下骄傲呢?
赛车手,在每个国家都被当英雄一样看待,因此他们日常行为也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前景。赛车运动做为一种舶来品,在日益让青年人追捧的过程中,是否也应该注意一下社会责任感:国情不同,做事也需有区别呢?(大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