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赛车网购物区,车迷来看看
楼主: 几米

当赛车遇上记者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7-8-8 22:28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
客观的说,我认为你这个文章写的是不错的,很多观点是我认同的。

但就中国现实的情况来说,我觉得多些赞扬也好。大车队就不说了,一些小的车队和个人参赛的、或者是大家凑份子组队的,他们本身的资金和实力都不够强,死气掰咧的拉来一些赞助或者根本没有赞助,只盼望着拿到些好的积分和媒体的夸奖(不管是哪 个方面的媒体),好去换回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来。。。。。。。难啊!希望更多爱好赛车的媒体和同志们帮助小车队和个人参赛的选手!让他们露露脸,他们会记您一辈子。

我倒认为美国NBA里有一条规则挺好的,(其他的也不太清楚啊)好象是每年新人选秀的时候,积分排在后面的球队优先选择好的球员。我觉得这样做可以让NBA里的每一个球队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参与这项运动,至少可以换回些买米的钱啊(把自己挑选的优先权卖给其他球队)

虽然我们不能照搬,但我想只要大家开动脑筋,还是可以想出些有益中国赛车的办法和建议的。

如果真的很关心中国的赛车,就让大家一起来努力吧!

 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8-9 14:39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
楼上的还没看透这个圈吧,如果能借鉴一点点NBA的选绣经验中国赛车的水平早上去了。短道拉力赛里发生的奇迹和天赋车手少吗?最具代表的蒋智洋!我认为拉力赛综合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二种!

1.媒体:在中国这样独特的媒体格局下,记者很多是要自掏腰包去采访。也有些个菜鸟级的记者。凭着热情去玩,但马上那股热情就被我们的车手车队无情的给扼杀了。在还根本弄不清楚拉力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。就拍屁股走人了。名记们到好,有太多的人只是去混个红包。什么时候见过,前辈们有质量的报道。也许是怕得罪人。但你是记者!!!只有周老前辈的报道还能凑活的看。这么多年了,不直播就不直播了。大家什么时候见过比较有质量的官方影象,哪怕是高质量的集锦断片也好呀!!

2.规则:说起规则,在私下里和圈内名记聊起时,名记们还都是很有看发的。他们大多都说,汽联,除了会修改规则以外还会什么!!而且是想到,马上就改。管你怎么想的。最不合理的规则我认为就是积分的了。国内车手的地位就象鸡肋?可有可无的,有一个老外足够了,看万宇近来的表现。你就明白了。这样一来,国内车手根本没有优势。初了浪哥,东东,那个不是自掏腰包呀。不能职业那能有优秀的车手出来,。有外援绝对是好事,但国内车手现在就是一弱者需要扶持的。不是谁生来都是太子党呀!不知道以后要不要改成太子党拉力赛。也不知道浪哥,和东东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也面临失业。

 

 

就象是鸡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们。在我观察下有太多是去混红包去。

发表于 2007-8-9 15:07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
赛车媒体不能只唱“赞美诗”——作者,几米,,,已经放在网站赛车观察栏目了

 

发表于 2007-8-9 15:10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知道很多赛车网的评论楼主看没有,,,我贴起来,,都是观点尖锐的,,,何尝不让人感慨!!!周老师,,那个人最会捞红包了吧
发表于 2007-8-9 15:11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也许楼上是媒体记者,没有勇气把最上面的文章发到自己的媒体,,怕得罪同行,,有关系吗???
发表于 2007-8-9 15:19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2006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总评篇之水平高了如何发展
作者:郑尚 文章来源 :赛车联盟杂志 更新时间:2007-1-5 11:26:17

    十年中国拉力的浪潮造就了一大批代表性的车队车手,而今我们CRC的参赛阵容和车手水平早已是亚洲领先的水准。水平高了是不是影响就大了?车队实力强了是不是就没有危机感?我们的拉力赛未来将如何发展?

关于车手:中国顶尖之后的选择
    十年中国拉力赛的发展,曾经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车坛代表车手,有卢宁军、陈自华等第一代车手(年龄组40-50),有周勇、王睿、任志国、文凡等第二代车手(年龄组30-40),还有以徐浪、刘曹冬为代表的第三代车手(年龄组20-30)。
    在现在的全国拉力赛,已然成为第二代和第三代车手共同竞技的大舞台。在06CRC拉力赛上,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徐浪、刘曹冬等新生代车手崛起的霸气,更能看到周勇、刘斌等正值当打之年老将无赛可比的无奈。曾经无敌于中国拉力赛的陈自华更是年华老去,赞助无门!十年拉力的演变,可以清楚地看到车手水平的提升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无情。
   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车手已经出现几年,诸如名将王睿和徐浪,赛车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工作。1976年出生的徐浪作为第三代车手的代表,在水平上已经处于国内顶尖,可徐浪仅仅会满足于国内称王吗?除了达喀尔之外,徐浪已经参加过泰国、印度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地方举行的包括APRC、WRC以及其他多场国际比赛,他在探索什么?
    曾经效力于佳通轮胎车队的澳大利亚车手阿特金森,现在已经是WRC斯巴鲁车队的第二车手。也许只要有机会,一切都不是那么遥远。在四场CRC中仅完赛一场仍不足以撼动徐浪在车手中的顶尖身份,在龙游拉力赛后,徐浪又参加了由英国PRODRIVE公司组织的试车活动,人家普通级别的原厂赛车还是比车队的赛车强!
    我们曾经说过“中国需要自己的明星车手”,但几年之后我们已经发现CRC打造不出我们真正的“明星车手”,而立之年的徐浪寄希望出现新的突破。
    CRC的新秀乏善可陈,N组的李微勉强算是一个吧,但比赛次数严重制约了车手综合水平的提高。

关于车队:外援、车队成本和良性发展
    很高兴我们CRC的今天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代表性车队,如N组的咳速停、红河、佳通等,1600组我们熟悉的333和庆洋。这些传统强队在保持自身竞争力强大的同时,成为维系CRC高水平的有力保证。同时在N组中,还出现了如万宇车队、斯巴鲁车队等高水平的新贵,他们亦成为了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之一。这些数目不菲的强队,正是中国拉力水平的直接捍卫者。
    N组今年花费最多的可能是咳速停车队,据赞助商贵州百灵集团介绍,该车队投入的资金超过900万,当然估计万宇旗下的三支车队总投入可能更超过此数字。这个数目相当庞大,我们可以理性的对待有组织者称:“不赚钱人家还来比赛吗?!”这样的观点,但我们仍然要为国内车队比赛费用的天文数字感到吃惊。红河、佳通车队不止一次抱怨过如今的车队成本太高,我们了解佳通轮胎车队的收入支出构成:从赞助商处得到的200万赞助和超过500万的参赛费用意味着车队老板要自己掏腰包300万。车王拉力车队的退出和一度传出佳通车队退出CRC的消息,让我们必须要正视车队的运作成本问题。如果有2-3支传统强队同时退出赛事,将会动摇CRC的根基。
     车队冠军最后属于咳速停车队,是运气也是实力。07年各车队又开始招兵买马,添置新赛车,谁又是新的冠军呢?

关于规则:如何更好推动CRC的良性发展?
    中汽联对此考虑最多的就是外援的问题。自从2003年红河车队率先引入马来西亚车手简子雄以来,06年各车队每站比赛的外援数量都接近了10名。从车队成绩上来看,一名外援每站比赛最多可以得到16分,完全可以凭借“一己之力“将车队送上分站冠军的宝座,从这个意义上你就可以看出外援的重要意义。正因如此,各车队都纷纷引进外援,而外援的纷纷跳槽也引得车队之间矛盾重生。而中汽联禁止FIA种子车手来中国车队参赛的禁令也引得不少外援恶气顿生,向FIA“控告”中汽联的“不公正”之举。据了解,中汽联将在07年的CRC取消关于车手身份的限制,允许任何车手参加中国赛事。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事情,能够令更多高水平车手来中国参赛,中汽联所做的仅仅是协调好车队之间,控制好大家的外援成本,制订类似NBA或是中超之类的“限薪令”而已。种子车手本来就不是水平高低的真正衡量标准,就是WRC的世界冠军2年不参加国际赛事,也就不是种子车手了。你能说麦克雷、马基宁这些非种子车手的水平比种子车手水平低吗?
    多吸引厂家来参与改革国内组别的赛事大方向也没有问题,难的是怎样在维系目前的高水准前提下,不挫伤目前车队的积极性。其实WRC对于FIA和CRC对于中汽联都是一个概念,我们只要借鉴于FIA对WRC的设置就行了,贪多求全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。现在厂家其实已经有上海大众、一汽大众、奇瑞、长安铃木、上海华普、东风雪铁龙等6个厂家来参与,从格局上来看已经不算少。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成功赛事的基础,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吸引这些厂家加大比赛和宣传的力度。

媒体思考:CRC的品牌如何做大做强?
    2006年的CRC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,那就是全年的比赛只有四站,而且还有两站在贵州,这从侧面说明了各地区申请拉力赛举办的积极性。比赛从连续数年从5站减少到4站,对CRC是一个不小的触动。
    我们也曾经出现过很多诸如红河/佳通轮胎在内的优秀冠名赞助商,为什么CRC现在的比赛冠名赞助成了一个极少有人竞争的“老大难”,而并非我们想象众人群争的“香馍馍”,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深思。
    到市场中来,赞助商赞助比赛主要的因素是市场回报,当然这其中的情感和关系也很重要。但如果比赛带来的回报总是达不到厂家的需要,何谈赞助商能够持续赞助?如何能让CRC带给赞助商更大的回报?这已经成了CRC品牌在未来能否做大作强的核心问题。
    媒体的力量将在未来CRC品牌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,那么中汽联如何定位和发展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?CRC目前的水平这么高、竞争如此激烈,如何让媒体更有报道的冲动?我们有几点建议:一,每场比赛都必须增设超级短道赛事。电视宣传将成为未来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,让CCTV5和另外1-3家地方性卫视台转播超级短道比赛,在比赛影响和人气方面给赞助商带来宣传;二,根据每站比赛的情况,邀请一些区域性的大报体育版做大篇幅的连载报道,扩大比赛在重点地区的影响;三,对于车队目前大量的区域性随队记者除了车队本身报道之外,和车队协调要求记者完成比赛整体形象的报道任务;四,对于相当多的非专业赛车记者和非官方邀请记者,尽量做到一视同仁,在情感上满足记者的第一情感需求,比如赛前可以召开一个所有注册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晚宴,加强大家的沟通和联系,早日形成CRC赛车报道的广泛新闻媒体。
    当然,对于处于市场经济之下的媒体来说,“功利性”已经成了大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。要达到我们的目的需要过程,也需要很多成本,但相信只要媒体/车队/汽联/赞助商之间能够成为一个大利益基本吻合的整体,我们总能够找到最佳的平衡点。否则,那种“走向西部”、“走向山区”的CRC仍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品牌。

发表于 2007-8-9 15:20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8-9 15:22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是比较喜欢来这里的。全是同仁。如果能来这里工作就太美了。后后后
发表于 2007-8-9 15:2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
转载朱昱文章

香港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?

这两天全锦赛的议题中又多了这样一个项目,1600CC组有人提议每车队允许一名港澳车手参赛,2000CC组中每车队必须使用一名大陆车手参赛。 

    先说前半个议题,本来在年会中没有提出,却是在04年全锦赛的车队联盟刚刚成立时提出过,提出人是我,汽联的领导给否决了。当时的理由是,1600CC组是国内的比赛,要维护中国内陆车队的利益和车手的利益。按当时的情况看,确实需要保护,毕竟,在国内参与场地赛车的车队和车手都太少了,而且在实力上与香港车队差距很大。随着比赛的发展,国内参与的车队也相对稳定,且基本运作日趋成熟,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体育营销的模式,对待当时的领导的保护,感觉并没有失误,毕竟保护了众多人的利益,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国内车手车队迅速成长。 

    政策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,但赋有竞争机制的市场状况是决策的最终检验之地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车队的加入,我们能够感到来自先进技术、成熟运作、雄厚资金所带来的压力,看到差距;在讨论是否开放的同时,更多地应该考虑自身的发展。这让我想起清末的衰败,如果我们一味地因为惧怕,而封闭自守,依靠自己的传统和固执地自尊,这样对快速发展是没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现在CCC的状况,你想封闭都很难,因为时局逼着落后的车队与先进的车队进行合作,否则你跟本混不下去。汽车工业落后,汽车运动落后,但谁也没有阻止你去学习,如果总只依靠政策的保护,抱着等、靠、要的思想,终究离被淘汰的日子不远了。我在开始就拥护这个提议,现在想想,时机应该算是成熟了吧!

    看后半个议题,香港车队接受一名大陆车手参加2000CC组比赛!这也没有什么不合理。我们可以理解,增加一个车辆对车队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,但汽车运动的运作不能只看成本的增加,更多应该这样的增加对预期收益有多大的影响力。要说技术实力,香港车队与大陆车队的差距不是一点点,但要说体育经销的概念,大陆车队却不比香港车队差很多。香港车队有很多是因老板的喜好而投资,人家资金雄厚,人家玩得起;大陆车队能够生存到现在的,早已历经市场的洗礼,决大部分投资者还是看重体育营销的这个概念。CCC这个良好的平台,经过3年的发展,大陆车队不舍得放弃,香港车队挤破头皮想进来,不都是看中了这个资源?香港车队已经从玩的概念慢慢转变为经营的概念,凭借他们长于我们的发展经验,凭什么见到一块肥肉而放弃?香港人有技术,而我们有市场,为什么大家不能一同参与,共同把中国的赛车运动提高到另一个层次?我想,大多数香港车队应该能够明白,接受一个大陆车手,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,毕竟,车队的客户群(赞助商)是在大陆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今天提出来,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宜,本来CCC,就是中国人的比赛,难道香港人就不是中国人?CRC中都可以引进外援,虽然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,但同时,我们找到了差距,想跟上国际先进水平,想赢,就要去学习。

    希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,无论是1600CC组,还是2000CC组,大陆车手与香港车手一同出现,同场竞技,水平相当.所有的观众、组织者、参与者,不再提及车手身份的这个概念。大家都是中国人!

发表于 2007-8-9 15:27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
这也是老郑在赛车联盟上发表的文章,被越野E族属自己名盗用。。。。

 

直面裸奔为汽联叫声好 知难而进赢得尊重

越野e族  发表时间: 2006年9月30日19:53  

       9月3日,2006年的中国越野锦标赛终于公布日程了,尽管很低调,但敏感的赛车届人士还是嗅出了不少味道。同去年风风光光的第一届中国越野锦标赛想比,比赛主冠名赞助商到现在还是白纸一张。时间一天天流逝,比赛“裸奔”的情景出现的几率同样在增加。
   
      “裸奔”并不可怕,怕的是落下一个“没钱赚就不办比赛”的坏名声,人刚出生的时候,谁不是“坦坦荡荡”相见于“家人”呢?有着“中国达喀尔”之称的中国越野锦标赛在今年没有找到冠名赞助商,大家要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。中国赛车与各车队车手、报道赛车的媒体,还有中汽联一起,可谓是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,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,整个赛车届应该是“一家人”的实质关系。这么重要的比赛“裸奔”了,这不是好事,但也绝对没有理由羞于面对“家人”,“裸奔”引起的前因后果“一家人”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承担与面对!

       以前也曾经有过媒体报道拉力赛“裸奔”的尖锐问题,曾引起了不少的争议。解决问题是曝光问题的目的,如果这次我们能用“一家人”的心态去面对“裸奔”,共同去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是我们的进步和未来的希望。汽联拉不到赞助商,车队和媒体同样亦要反思。是不是比赛的精彩程度不够?是不是比赛的影响和宣传不够?大家还有多少工作要做?中国越野锦标赛也仅仅是第二届而已,来日更方长!

       如果“裸奔”成为事实,那么本次比赛的经费短缺不可避免。“一家人”如何克服这个困难、知难而进,将这场比赛办成一个成功的名牌赛事,我们每个成员都是责无旁贷。所谓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我们都需要中国越野锦标赛这个竞技平台。前几天在同几个越野届朋友聊天的时候,大家一致信心十足:我们将和中汽联一起,将这次赛事办成功!他们也表示将会尽车队本身的力量,多邀请赞助商和记者加入这次比赛。

       所谓“涓涓细流汇成河”,依靠“全家”的力量,10月的中国越野锦标赛仍将是一场令人期待的盛事!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中国赛车网论坛 ( 沪ICP备15026038号-1 )

GMT+8, 2025-9-14 13:23 , Processed in 0.115364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Design Singcere!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