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認為,亞洲不應該以將車手送入F1為目的,因為F1雖然是世界級賽事,但目標觀眾只是歐洲人,花千金送亞洲人去參加歐洲人的一級賽事並不實際(就像中國體操隊不會參加歐洲的體操大賽,被邀請例外),賽會也偏向歐洲(所以要亞洲賽區搞夜賽,就是為遷就歐洲的時間),而應該以打造亞洲的F1世界賽為目標。(坦白說,賽車界只有A1,DAKAR和Le Mans算得上是世界"性"賽事,其它都只能稱作世界"級"賽事。)
最有能力做到這目標的亞洲國家是日本,但由坐擁三支F1車隊的現實看來,日本完全沒有這個意願,因此,這個重任就只有發展最快的中國來由頭做起了。
現在的CF2000是由航天汽車製造,由Ford提供發動機的。如果想發展中國的方程式事業,最好的辦法就是吸引更多車廠參與,就像CCC一樣。然而,方程式工藝並非所有車廠都能得到,因此,第一步可以先開放引擎供應商,只要是國產,量產的2000cc引擎,經賽會審核後,都可成為方程式系列賽的引擎供應商,車隊可自行選擇,車廠也可自行組隊(像現在F3的模式)。
第二步,就是逐步開放車廠可涉足的領域,讓他們可以對賽車某些部件進行改造,甚至換入自家部件
第三步,就是將賽車升級,由現在的F2000級升至F3級,當熟習了升級了的賽事後,就進一步開放更核心的部件給車廠。
第四步,就是開放車手,不再只限中國車手參賽。
然後,同樣地繼續升級,開放,升級,開放,將賽車的戰鬥力提高,由車廠製作的部份也日漸增加。
最後,成為和F1一樣,由車廠或車隊自製賽車,由車廠自製引擎,車手來自世界各地的世界級賽事。
至於如何讓後來的車手升級,可以在發展至該階段後,留下一些技術,重新由單一供應商提供賽車和引擎繼續該級別賽事。
例:由F3升級至V6方程式後,將原來F3的設計圖紙交給一個供應商(例:現在的航天汽車),製作單一規格的"F3"級別賽車,作為升級至V6的門檻。 |